路加福音15 :11-31
11 耶穌又說:「一個人有兩個兒子。
12 小兒子對父親說:『父親,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。』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。
13 過了不多幾日,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,往遠方去了。在那裏任意放蕩,浪費資財。
14 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,就窮苦起來。
15 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;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。
16 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,也沒有人給他。
17 他醒悟過來,就說:『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,口糧有餘,我倒在這裏餓死嗎?
18 我要起來,到我父親那裏去,向他說:父親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;
19 從今以後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,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!』
20 於是起來,往他父親那裏去。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著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。
21 兒子說:『父親!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;從今以後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。』
22 父親卻吩咐僕人說:『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;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;把鞋穿在他腳上;
23 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,我們可以吃喝快樂;
24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,失而又得的。』他們就快樂起來。
25 那時,大兒子正在田裏。他回來,離家不遠,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,
26 便叫過一個僕人來,問是甚麼事。
27 僕人說:『你兄弟來了;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,把肥牛犢宰了。』
28 大兒子卻生氣,不肯進去;他父親就出來勸他。
29 他對父親說:『我服事你這多年,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,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,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。
30 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,他一來了,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。』
31 父親對他說:『兒啊!你常和我同在,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;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言
「父親」,是上帝交給弟兄的特殊任務。父親,這個角色,將父神的心擺放在我們裡 面。做一名父親,是沈重、嚴肅、不容易的,可能超乎我們既有能力。上帝有祂的計畫,祂透過身為父親,將祂心意彰顯出來。感謝神,我們有天父,也有弟兄們同行。每一位承擔起父親角色的弟兄們需要彼此陪伴激勵,一步步完成這份上帝交付的重要 任務。身為一個肉身的父親,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,就是希望要讓他們認識主,並可 以發揮主在他們身上所能發揮的潛力。
然而,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,要怎樣落實在日常的每一天呢?現今屬世的社會充斥各種誘惑和充滿挑戰的訊息,想要伺機摧毀我們費盡心思在孩子生命中建造的價值。

一、父母的信仰狀態深刻影響孩子未來的信仰生活
1. 父母是影響孩子是否持續親近上帝的關鍵
在 Families and Faith 以及 Handing Down the Faith 這兩本書,研究學者分別長期 追蹤數百名受訪家庭,得出一個共同結論:決定年輕人信仰的最大因素是「父母親的 信仰」。有時我們會認為孩子們的信仰生命是被同儕、媒體、學校、教會輔導等等因 素所影響,殊不知,這兩個研究結論告訴我們:父母親的信仰決定著孩子的信仰。父 母親信仰的影響力不僅在家中,也擴及孩子成年後離家的信仰生活。許多父母常存有 壓力,以為成功的父母是讓孩子讀最好的學校,尋找最多的資源,其實最重要的是 「父母親活出他們的信仰」。
2.父母的信仰不必完美,只要持續又誠實
上述兩本書指出一個共通點:身為父母,不需要活出完美的信仰。 雖然,父母的信仰不須完美,但需要「持續恆切」和「誠實」(坦誠、透明),才能 影響到孩子。「持續恆切」意謂著孩子看到信仰是父母親每天的生活。「坦誠」是指 父母親願意讓孩子看到,自己的信仰過程並非一帆風順,而是參雜許多懷疑掙扎、甚 至破碎。如果可以,學習坦誠邀請孩子和父母一起度過信仰低潮時刻。 父母親不需要完美,有時,父母會做錯事、亂發脾氣,面臨婚姻中各種難題,信仰上 也會跌倒軟弱,但只要父母的信仰在子女面前是持續又誠實,上帝的恩典彰顯在生活 中,這樣的信仰將深刻影響下一代,愈發激勵孩子倚靠主耶穌。
3.建立親子間溫暖的情感交流 這兩項研究不約而同,也提到父母的信仰生活能否影響孩子的關鍵:有溫暖情感的基 礎,父母對子女的理性教導才可能達到效果。 「父母和神」、「父母和孩子」、「孩子和神」這三種關係當中,父母可以直接影響 的是「父母和孩子」與「父母和神」的關係。 研究顯示,當父母和神、也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,「孩子和神」的關係會被栽培起 來。倘若父母並非以自身的榜樣來影響孩子,而是催促(督促)孩子要愛神,這樣孩 子會覺得被父母掌控; 或者,父母要求神要得著孩子,有可能會產生對神的苦毒,會覺 得神沒有依照父母的想法去做。父母一方面要熱切去親近神,另一方面要用時間和溫 暖去建立自己和孩子的親密關係。當「父母和神」的距離愈近、「父母和孩子」的距 離愈小,孩子就會更靠近神。

二、父親對孩子信仰的更具影響力
上述兩個研究團隊也發現:對孩子來說,父親比起母親,擁有更多生命影響力。孩子的信仰能否選擇堅持,和他們與父親間建立親密關係與否息息相關。
1.多一點肢體接觸
父親擁抱子女、牽手、一起玩耍,有幽默感的開小玩笑,這些身體上的接觸,可以降低青少年憂鬱症發生。父親給孩子的擁抱,永遠不嫌多。這些肢體動作也是一種預表,預表天父對子女的愛。日後,孩子離家求學、成家立業,當他們經歷困難哭泣時刻,幼時與父親擁抱的經驗會喚起他們的記憶,促使他們朝向天父奔跑,尋求阿爸天父的擁抱與安慰,避免往錯誤的方向尋覓慰藉。
2.學習在親子衝突中率先對孩子道歉
父親是人,在教養孩子的過程,如有親子衝突,為父者可以先跟孩子道歉。謙卑告訴
孩子:我們的天父不是像肉身的父親這樣子的,如此讓孩子更清楚看到天父的榜樣。
3.用傾聽來引領孩子信靠主耶穌
父親不一定要很會說話。這兩項研究都發現:決定孩子是否持守信仰的道路,和父親 談話的內容無關,而是「說話的方式」,不用傳遞高深的知識,父母親願意多傾聽,少說話,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不被教訓而願意多發問分享。Fuller 神學院教授 David Augsburger 曾指出,「被傾聽」和「感受被愛」是一體兩面,身為家長要重視「傾聽」。

結語
儘管父母做到最好的榜樣,也不保證孩子終身愛主。這兩個研究還歸納出一個現象:許多曾經叛逆、遠離原生家庭信仰的「浪子」最終還能回到信仰,是因為他們的父母 一直包容忍耐。審視研究觸及的個案,在孩子叛逆的旅途中,他們的父母甚至給予更 多的寬容與支持。
一個部落有考驗男子是否稱得上成年的傳統。父親把在孩子帶到深山度過一晚,讓男孩獨坐在叢林間的石頭上,用布矇住雙眼。整夜,孩子感到孤單一人的恐懼、野獸嚎叫的威脅。孩子必須忍耐堅持,不因恐懼而扯下臉上的那塊布,直到天明,方能通過成年的資格考。好不容易,男孩百般忍耐,終於感受到晨光的暖意,取下矇眼那塊布的時候,赫然發現父親徹夜坐在對面守護著自己。「原來,父親,一直都在,儘管我們看不到,縱使我們感覺不到。」正如愛我們的天父,祂,一直都在!

分享與討論
1. 請分享:「神、父母、孩子」三方互動的關係中, 父母能發揮影響力的範圍?
2. 請分享:「浪子的故事」中,「父親對孩子的擁抱」代表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,父親如何影響孩子的信仰?父親可以透過什麼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愛?
3. 請分享:父母雖不完美,如何展現信仰?說明「傾聽」對親子關係的重要性。